天津海关截获禁止出境文物,申报为“椅子、餐具”?(天津海关查的严吗)

2次阅读
没有评论

近日,天津海关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截获了一批禁止出境文物,令人意外的是,这些文物在申报单上却被描述为“椅子、餐具”。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文物走私的隐蔽性,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和出境管理的关注。
据了解,这批禁止出境文物共计10件,包括瓷器、铜器、玉器等。这些文物原本是某收藏家打算出境展览的,但在申报时,却采用了“椅子、餐具”等模糊的描述。天津海关在仔细核查后,发现了这些文物的真实身份,并依法进行了没收。
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。有网友表示,如此明目张胆地走私文物,暴露了我国出境管理制度的漏洞。事实上,我国对文物出境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,任何单位和个人携带文物出境,都必须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却存在着诸多问题。
申报环节存在漏洞。像此次事件中,文物申报单上仅填写“椅子、餐具”等模糊描述,就足以蒙混过关。这暴露了申报制度的漏洞,使得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。
其次,监管力度不足。在文物出境过程中,海关、文物局等部门肩负着监管职责。然而,在实际工作中,部分部门存在监管不力、执法不严等问题。例如,一些海关工作人员对文物知识了解不足,无法准确识别文物;部分文物局审批人员对文物价值评估不准确,导致审批不严。
针对这一问题,我国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:
一、加强文物申报培训。对海关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知识培训,提高其识别文物的能力。
二、完善申报制度。要求申报单位在文物申报单上详细填写文物名称、年代、尺寸、材质等信息,确保文物信息的真实、完整。
三、加强执法力度。对文物走私、盗窃等违法行为,要依法严厉打击,形成震慑效应。
四、提高文物价值评估水平。邀请专家对文物进行评估,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。
五、加强国际合作。与国际文物组织、其他国家海关部门等开展合作,共同打击文物走私犯罪。
此次天津海关截获禁止出境文物事件,再次提醒我们,文物保护和出境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,提高相关部门的执法水平,才能有效遏制文物走私犯罪,保护好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。同时,这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文物保护,让文物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
正文完
 0